地址: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東路71號立業大廈7007室
電話:13701248658
傳真:010-69754968
聯系人:王經理
網址:http://www.pdpk.cn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參與主體,物業服務企業應該如何扎實有效地發揮作用,如何推動垃圾分類實現提質增效呢?筆者結合北京物業管理行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具體實踐,分析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并提出相關建議。
業主將廚余垃圾投放到流動垃圾車
問題和困惑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的重要回信中指出,“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久久為功,需要廣大城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要“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推動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積極貢獻力量”。這為我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目標。然而,實現目標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具體實踐中,物業服務企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也面臨不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和困惑。
一是物業服務企業是被動的管理責任人,難以擔責履職。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物業服務企業被賦予管理責任人的法定職責,但各企業及從業人員幾乎都是從零開始,邊干邊學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物業人的專業能力難以適應這個新角色。另外,政府主管部門認為垃圾分類是物業服務企業的職責,有問題就要處罰,還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認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是管理責任人,所以垃圾分類就是物業服務企業的職責,因此,由物業服務企業進行“二次分揀”理所應當。
二是管理與服務,其實很難兩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要求物業服務企業要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宣傳,指導、監督單位和個人進行垃圾分類,發現問題要及時報告。實際上,物業服務企業是給居民提供服務的,俗稱“管家”,在管理和服務角色轉換方面,物業服務企業和從業人員很難準確把握分寸,尤其是面對居民動輒不交物業費的威脅時,物業服務企業往往選擇不敢監督,不敢報告或者代其分類來解決矛盾,指導和監督的目的很難達到。
三是無米之炊,巧婦難做。行業主管部門規定的物業服務收費項目中包含了垃圾清運費用,但不包含《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的指定專人指導、監督單位和個人進行分類的人工費,還有越俎代庖的“二次分揀”費用也不在規定范圍內,現在做這些工作的各項費用實際上都是用物業費來支付的。可想而知,做這項工作其實對物業服務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這意味著物業服務企業的成本支出增加,而收入并沒有相應增加。
四是二次分揀,吃力不討好。按照垃圾分類工作的整體要求,源頭分類、源頭減量、低碳生活,這些都是希望廣大居民共同參與,從而逐步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目前看這個目標還未達成。大多數物業服務企業無力指導、監督居民,垃圾站又強制要求分好類,否則不接收,物業服務企業無奈之下只能選擇二次分揀。這既浪費了有限的費用,又不利于居民良好習慣的養成。
工作建議
一是居民參與是必經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明確指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主動作為至關重要。分析北京市平谷區某小區“家家分類,戶戶輪值”的垃圾分類成功案例可知,街道、社區在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們組織居民全員參與,將這項工作納入居民規約,真正做到了“垃圾分類,大家一起來”,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還有,海淀區某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采用打造“客廳式垃圾投放點”、樓門內設立曝光臺等辦法,發動全體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到現在已經堅持了三年多,一直是居民自主分類,物業服務企業拒絕二次分揀。對分類不合格的居民,物業服務企業和業委會一起不厭其煩地為其做示范,直到合格為止。如今,垃圾分類在他們小區已經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小區物業經理還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達人”的稱號。另外,要讓居民參與垃圾分類,還需要我們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一是要持續做好分類工作的宣傳,要分不同階段,以多樣化形式、多個角度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長期宣傳,使其深入人心;
二是要出臺源頭分類、按量計費等配套政策,讓不進行垃圾分類的人感覺到壓力。
二是監督員制度應該長期堅持。從北京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三年多的實踐來看,在小區內設立垃圾分類監督員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單靠物業服務企業的監督和執法部門的檢查,很難形成有效、持續的制約。監督員來源可采用多種形式,如采購物業服務企業或者第三方社會力量的有償服務,也可采用居民志愿者、社區黨員值守等多種形式。
三是建立多方參與的長效機制,物業服務企業應主動融入。要在社區治理的框架內,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讓社區、居民、物業服務企業、社會組織等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各方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形成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合力。為做好這件“關鍵小事”,作為垃圾分類工作的管理責任人,物業服務企業應該主動融入,主動擔當作為,千方百計利用多方參與機制,想辦法克服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雖然前路艱難,但我們物業人一定要鼓起勇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不斷前行,不斷進取,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
四是有效利用可回收垃圾資源,讓物業服務企業有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內生動力。長期以來,小區內的可回收垃圾絕大部分被專業拾荒者和少部分兼職拾荒者無償撿拾,通過小區外相對固定的渠道,送到物資回收公司,這條產業鏈已經相對成熟。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拾荒者遲早要消失。因為,一方面,很多回收、處置廢品的作坊手續不全,缺少安全、消防、環保設備;另一方面,拾荒者本身也在以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代價。因此,這樣一種讓垃圾減量的方式是不值得鼓勵的,而應該找到一種更加文明、更加現代的方式。
2023年8月底,我到香港的住宅小區進行考察,發現香港住宅小區的樓前是三個可回收垃圾桶,分別是藍色桶(紙制品)、黃色桶(金屬制品)、橙色桶(塑料制品)。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在樓道內,每層都有,廚余垃圾在戶內處理,小區內沒有拾荒者。負責小區的保潔公司和業委會簽合同,收集可回收垃圾的收入用來反哺保潔和垃圾運輸的費用,垃圾分類基本是居民自行完成。這樣一來,垃圾分類工作量不大,矛盾也不突出。香港的成熟做法,我認為值得借鑒。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幾乎每棟樓,至少養1-2名專職拾荒者,且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強制讓他們退出,顯然不是最好的辦法,所以規范管理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物業服務企業可以探索以下方法來規范垃圾回收工作:
一是可以采用登記、收編等方式,逐步規范拾荒者群體;二是在政府部門的規范下開展可回收垃圾分類、收集業務,用收益來彌補垃圾分類所產生的成本費用,讓物業服務企業有自覺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內生動力。